跟陈峰久未见面,由于疫情居家,三个月没见tony老师的老陈,头发长且炸毛颇有点张飞的造型。
“疫情这段时间,影不影响业务呀?”我问陈峰。
“完全不影响,因为基本就没有业务。”
果然还是我认识的那个老陈,乐观,幽默,坚毅,好像从没什么能把他打倒。我问老陈,疫情影响这么大,好多单位都降薪裁员用来自保,你工资还照常发吗?陈峰说发呀,正常发,团队相处这么多年,他们跟我都像家人一样,哪有一遇到困难就从自己人身上找补的。况且疫情总会过去,困难只是短暂的。
陈峰是多年前陆家嘴管委会的一位好朋友介绍给我的,当时我对上海还没那么熟悉,请他介绍几个上海的大PAR给我认识。那次饭局后陈峰送我回住处,途径巨鹿路的一处部队大院,老陈说从前他就在这里上班。难怪我一直都觉得陈峰身上有一种军人才有的精气神,为人也很豪爽。虽相识多年,我对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朋友的层面,因为每次和老陈吃饭的地方都令我印象深刻,也造成了我对他吃饭认真的印象。经过这次专访,我才发现,原来那个吃饭认真的老陈,做起事来更是认真百倍,陈峰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更加立体,仿佛让我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我今天故意不聊他当上海市律协副会长为行业发展操碎了心,也不聊他当大成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主任那几年当管理合伙人的经历,只想知道顶级大PAR是怎样炼成的。
不得不说,我采访的人里面,就没一个是按部就班过生活的。前几期嘉宾好几位都不是学法律出身,但最终成为了法律界大牛。陈峰也不甘寂寞,明明是安徽大学法律系毕业,根正苗红的法律人,毕业后偏偏去了部队。
牛人的世界就是这么魔幻。
1994年本科毕业后,陈峰去到南空上海企业局开启了为期七年半的军队企业生涯。
红尘炼心,部队炼魂,在部队这七年半,陈峰可真不是白待的。
但我是有疑问的,一个学法律的大学生去部队,这专业不对口呀。
陈峰说:“当时的背景是全民经商,部队也在经商,部队也需要一些地方的知识分子来补充新鲜血液。当时单位里总共只有三四个大学生,我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一毕业就进了部队单位,身边的同事又大多是第一批百万大裁军下来的部队的老同志,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对一个年轻人培养正确的三观好处颇多。到现在我还能从老陈身上看到一股子军人身上才有的精气神,包括他做事遵守程序,规则意识强,从不服输、意志坚韧,相信都跟这七年半的部队生涯有很大的关系。
我问老陈,参加工作后至今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时,老陈竟然给我分享了一件小事: 他刚上班不到一周的一天上午,接到一个电话。对方问:张主任在不在,让他过来找我一下。
陈峰说张主任不在。然后问:“你是谁?“
陈峰还在电话这头巴巴的等着对方回答呢,话筒里就传来了嘟嘟的挂断声。
当天下午开会,给陈峰打电话的这位领导在会上问陈峰的直接领导:“你们部门到底来了个什么人?居然在电话里就直接问我是谁!有没有一点礼貌!… …”
对于年轻人而言,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当你没摸透世界的运行规则前,有时候左脚比右脚先进门都可能是种错误。
说到这我哈哈大笑起来,因为在初入职场时我几乎也遇到了一模一样的事情。对于年轻人来说,对很多职场礼仪不了解,察言观色的能力也不具备,缺乏妥当处理事情的能力。陈峰充满感激地回忆道,当时领导如何一句一句教他应该怎样回复才是妥当的。
这件事对陈峰的影响很大,也是因此,让陈峰开始关注一些细致入微的小事,并不断地关注提升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即便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多年,陈峰依然在面对面交流或打电话时保持着滴水不漏的沟通习惯。 (这中间有一大段精彩内容,老陈口头介绍了,但不让我写。其实就是在部队企业工作那几年养成了他的坚毅而又细致的敬业的工作态度,用他的话就是部队是个大熔炉,百炼成钢。)
“你在部队养成的那些特殊的意识是不是在日后也用来服务客户了?”我问。
“当然,这就像骑车和游泳一样,一旦你学会了就不容易忘记,因为已经养成了习惯。”老陈很肯定地说。
我忽然觉得,能当老陈的客户很幸福,会被他照顾得很周到。
这种细微的观察力、沟通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极致的认真细心,对日后陈峰服务客户和发现客户潜在需求时,起到了巨大帮助。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就的秘籍之一。
陈峰是个未雨绸缪的人,虽然年轻时候不知道具体怎么绸缪,但学习总归是没错的。所以即便离开象牙塔进了部队,陈峰也从没放下学习法律,反而学得更多,涉猎更庞杂。
聊到这里陈峰随手拿起一本当年他读过的书给我看,二十多年前读过的书还保留到现在。那是一本国际贸易法方面的书,特别厚的一本大部头。书的侧面已经泛黄起皱,整本书呈现微微的卷曲状态,书里面密密麻麻写着他的笔记。
陈峰说这本书前前后后看了三遍,书都已经翻卷了,说着又把书贴近了摄像头一点,像个展示玩具的孩子,特别纯真。
“这本书跟你当时做的业务没有任何关系吧?”我问。
“是没关系啊。我就是喜欢学东西,觉得万一以后用得着。”陈峰回答道。
好吧,跟工作和专业无关的书还学得这么认真,你可真能储备。
可能这样描述还是不能体现陈峰当时学习的认真努力,但陈峰确实看了很多书,就连眼睛都受不了搞起了怠工–近视了。他告诉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还不是近视眼,但是七年多在部队里面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倒是把眼睛给累近视了。那得看多少书啊,我的天。
也就是这段时期,陈峰考过了律师资格证,为日后转型做律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年律考通过率很低,10%都不到。
事实证明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老陈的眼睛没有白近视,看过的每一本书也都算数。
一方面受时代背景影响,部队经商发展到了瓶颈,陈峰难以施展拳脚。另一方面陈峰取得了律师资格证,在体制内也得到了极好的学习与锻炼。
2002年,陈峰离开部队,回归自己法律人的身份,做起了律师。
我说:“你自学通过了律师资格,又经过体制内的锻炼,心性和能力双优秀,那些律所一定抢着要你吧?”
陈峰说:“哪有啊,这也是我没想到的,出来后没有一家律所要我。”
说起陈峰进律师行业初期的坎坷,真是让人又好笑又心酸。
因为在部队呆了七年半之久,身边接触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同志,又因为身在体制内,陈峰无论言行举止,都有种超出年龄的老成和领导气场。再加上长得也有点着急,导致早期陈峰面试处处碰壁。
我挺纳闷的,问他:“有点夸张吧,你看起来也不老呀。”
陈峰自嘲地说:“是呀,我现在四十多岁看起来还可以吧,关键是许多人说我二十年前长得也是这样。”
其实陈峰姿态放得很低,起初就想谋一份律师助理的工作,想跟着师傅好好学。但当时陈峰去面试的律所合伙人年纪都不大,考虑到万一俩人出去做业务,对方可能都分不清到底谁是助理,谁是合伙人,那就尴尬了,所以皆婉拒陈峰。
但陈峰丝毫不气馁。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后来一家律所向陈峰抛出了橄榄枝。虽然律所规模不大,但却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没有聊助理的事情,也没有谈工资的事,直接发展陈峰成为了律所的内部合伙人。
因为这次机会,陈峰一跃成为律所合伙人,但是也在他成为合伙人的第一年,就因律所亏钱,把自己在部队准备多年的存款,赔出去六万三。
那年陈峰29岁,为律所创收三十多万,年底净赚负六万三,这在当年是个天文数字了。
我说:“那家律所邀请你当合伙人是不是为了分摊成本的呀?”老陈憨厚地回答:“我并不后悔,且早有准备。”
当然不是早准备好了赔这么多钱,而是心理上的准备。
陈峰在当合伙人的第一天就给自己定下了两个目标:第一,每天多认识一个人。因为做合伙人就需要养团队,养团队需要大量案源,陈峰希望通过口碑的扩展增加获取案源的机会。但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投入的。对此陈峰也早有心理准备,他说No pay, no gain。后来通过复盘,发现还真没有案子是通过那两年“口碑”带来的。当然做好每个案件和项目才是最好的口碑,业务做好了就有了好的口碑,口碑好了,业务也就随着口碑而来;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第二,陈峰给自己制定了三年目标,即第一年大亏,第二年小亏,第三年持平。所以第一年的所谓大亏,在陈峰的“计划”之中,并没有因此乱了阵脚。
问他当年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没有脚底抹油不贴钱,但陈峰却说,自己当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愿赌服输,他说钱赔了可以再赚,人格输了就什么都输了。
但到底这家律所也没坚持走完陈峰的三年计划,而是被合并给了当时一家中等体量的律所。可是这段经历,帮助陈峰完成了从部队企业过度到执业律师的跨越,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转变,我说老陈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聊到这我其实挺感慨的,因为大部分律师开始都不容易,但陈峰走的要更坎坷一些。因为他早年在部队,后来转回律师所以也算野路子,势必要从头再来。而且当年大多律师入行都有师傅手把手的带,但陈峰没有师傅,他始终是自己一人,只有通过不断自学,努力摸索,才能保持进步。这也是他能取得今天成就的原因之一,一个淌过河的人,随便拧一把衣服上的水,也够大多坐在师傅肩膀过河的人学的。
因为陈峰的三年目标制定得相当脚踏实地,没有一丝一夜暴富的浮躁,参考性与实践性极强,所以我问他第三年有没有实现持平的目标。
陈峰说:“我第二年就提前实现了目标,并且年底还有一点的结余。”
我说那你目标制定的还是偏于保守了。
陈峰说:“但其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律师第二年我在没有助理的情况下,一年做了一百多个案子,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从早工作到晚是常态。当时,我的办公室楼下有个大浴场,我经常晚上在那里过夜,就为了节省点通勤的时间。”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陈峰保持了很久,到执业的第四个年头,陈峰做到了所里营收名列前茅。
陈峰在那家律所的四五年后,担任了事务所的副主任。
陈峰一直是抱着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律所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问题,开始进入他思考的范围。
当时陈峰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市场是庞大的,客户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想要满足市场,就必须在不同的专业领域,积聚大量的专精人才,提升律师事务所的规模,才能够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促进律师事务所的发展。
规模,是律所未来发展的主流出路。
基于此律所开始“招兵买马”广募贤才,规模一度达到了50多人。
但是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化道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还是有许多困难是难以克服的,因此规模化道路并没有能够如当时合伙体的意愿走下去。
没有规模化的律所,就意味着人才的集中度不够,这就会影响整个律师事务所以及律师本身的展业,因为对于一些重大的、专业性非常强的项目和案件,是需要律师彼此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的。
其实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律师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多的还是合则两利。尤其是在重案大案面前,这种合作更能体现出价值。
提到为什么去大成,陈峰说选择律所一定要选适合自己的。比如你的业务结构、作业模式、专业领域、规模架构等等。当时也有一些律所和我交流过。接触下来,当时跟我的理念、业务相吻合的,就只有大成。当然,当时和我面谈的两位合伙人也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适合,还是最核心的原因。
就这样,虽然相较于此前的律所的成本一年多了几十万,但陈峰还是坚决的选择了大成,相比于多出的成本,陈峰更看重未来的发展空间。当然大成也是需要陈峰的,毕竟当时陈峰的营收放在大成也是排名靠前的,而且专业方向也是大成需要的。
聊到这就不得不提陈峰在律所业务方面的专业化进程。其实早在做律师的第三年左右,陈峰就开始进行从小而杂的客户向稳定且价值大的企业客户转型,从最早的一般诉讼、汽车行业、到公司并购、再到房地产、工程、基础设施、融资租赁,一步步做到专业化。
从“有饭吃”,到“奔小康”再到“谋发展”,从单枪匹马到一支稳定精干的团队,陈峰一步步进军专业化的背后,是靠他不断加强学习一点点拿下来的。
陈峰说:“尤其是做自来水、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等等,我们整个团队不仅仅研究法律,还会研究整个行业生态、商业模式、发展规律、规范流程等等。拿自来水举例,我们会研究制水的过程、污泥处理的工艺,需要多少成本,用到哪些设备,这些都在我们的研究范畴。不了解这些,你在跟客户交流的时候,是搞不清楚他们的诉求和问题症结点的,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是任何时候都不会错的市场规律。”
聊到具体的项目案例,陈峰说2003年上海市金山区一水厂项目是我办理的第一个基础设施项目。整个项目设计日供水量达到40万立方米,分两期进行。这个案子就很复杂,里面综合运用了BOT、BT、EPC、施工总承包等多种投融资及建设模式,比如自来水厂取水头部和厂区部分采用的是BOT+EPC模式,出厂水输水管网部分采用了BT+施工总承包模式。这个项目建成投产后,由于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提高,由金山区水务局出资建设了水厂深度处理设施,并通过O&M模式将水厂深度处理设施委托给项目公司运营。这个项目对我们的挑战就很大,除了法律专业工作以外我们还要学很多其他领域的东西:包括项目管理、工程术语、自来水行业惯例、BOT结构、合同文本等等。我记得在一年的时间里,光《特许经营合同》和《供水合同》就先后经历了17次谈判,好几百页的合同文本易稿23次。
这就是为什么陈峰一直鼓励法律人要不断学习,除了法律专业,也要学习其他行业知识的原因,从来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技多永远不压身。
发现了陈峰有不断学习的习惯,而且他总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我下意识地就让他分享下除了读书以外,其他的学习方法。
陈峰说:“现在学习比以前可简单太多了,网上很多公开信息都能找到,那个时候上海律协编辑有《律所业务资料》,我是每期必读必收藏;还有,多跟行业头部的精英交流,深度交流一两个小时就能让你摆脱门外汉的身份。另外,早年我做资本、金融时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看两份报纸,《21世纪经济报导》和《国际金融报》。我就靠着这两份报纸,在早期积累了大量的资本、金融方面的知识。所以律师为了保证知识结构的丰富,一定得有不断学习的习惯。”
陈峰在聊一件涉及汽车变速器质量纠纷的案子时,说他们团队为了深入理解和掌握案情,不仅向技术专家请教变速器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甚至还会把变速器拆开研究里面的结构以及运行模式,在庭审中涉及的很多问题已经不在法律专业的领域,更多是专业技术的范畴。你对行业有没有了解,是否做了充分准备,只要你在法庭上或者在谈判桌上一开口,大家马上就心知肚明。
“老陈,现在律师都讲究专业化,所以我遇到的大PAR们都是要么做诉讼,要么做非诉,我可第一次遇到你这样诉讼非诉都做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那种’万金油’律师呢。”我总是这么实话实说。
老陈听了哈哈大笑,跟我娓娓道来,分享了他的独到见解。
“首先诉讼和非诉绝对不能分开,一个大律师不出庭还算大律师吗?反之一个大律师不会谈判写不了合同还能算大律师吗?一个好的律师,一定是能将诉讼非诉合二为一、融会贯通的,偏科、只能做诉讼或只能做非诉的律师都不能算是好律师。”
“打个比方,大量的诉讼案件做完以后你会不断地发现在交易结构中,在合同文本中可能存在的法律漏洞。你一直做文本是永远不会知道你笔下的合同在实践当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当你在诉讼中接触到这些问题之后,你才有可能在非诉的时候预先加以防范和解决,把潜在的法律漏洞填补过来;反之,你参加了交易的全过程,在法庭上才能了解行业,熟知交易环节和流程,从而抓准案件关键,打到对方的“七寸”,否则你连证据准备工作都做不明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比如,之前我在汽车领域做了大量的汽车纠纷诉讼之后,就发现很多案件都是由于汽车的用户使用说明书存在问题,所以我会不断地告诉客户某个环节或某个地方需要改,需要修订。
“再进一步,比方说我们要做一个房地产项目,建楼过程中的工程纠纷。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了解合同到底是怎么签的,怎么履行的,双方争议是怎么发生的,整个从头到尾的非诉过程都要一清二楚。如果不了解的话,就没办法把这个诉讼案件做下去。之前我们拿到一个案子,是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施工承包合同的纠纷,当时是业主和设备供应方发生了纠纷。这个设备供应方是供应商且负责安装。就这个案子而言,你在诉讼过程中如果不懂这个行业,你就不知道这个案子应该怎么做。所以你在做了非诉的工作后,在诉讼过程中才会把整个交易结构、交易背景搞得很清楚,才能在法庭上把事情讲明白。你一定要复原当时整个交易的,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体现了非诉律师的基本功。其实我们出庭本质上就是拿出证据来复原当时事实的整个过程,哪个环节谁有问题,就是这样。”
早在十几年前,陈峰就提出非诉讼领域也应该和诉讼案件一样追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比如我们在做尽职调查和出具法律意见书,其实就是一个在搜集相关的证据,寻找并复原尽调对象客观面貌的过程,并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其合法性、合规性提出专业法律意见的过程。
专访最后,我让陈峰给所有青年律师一个建议。
他说:“大家一定要时刻做好准备,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要求我们的知识结构要更加完整,不单单执着于专业本身的进步,更要全面发展,不偏科,不挑食,时刻学习并且学以致用,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通过这次深入交流,我发自内心地对陈峰肃然起敬。他身上极致的专业精神,精益求精的服务精神,永无止境的学习精神,都令人敬佩且心生向往。我一直都还算是个自律的人,但跟他的极致自律相比起来,还是有些相形见绌。所以陈峰能取得现在的成就并非偶然,在我的认知里,能把诉讼,或者非诉一个领域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而陈峰是在一个个大行业里,同时打通诉讼和非诉的边界,并结出累累硕果。尽管整个专访全程,陈峰都特别自谦,对自己的成就也只是轻描淡写,但从那些平淡的文字背后,我看到了陈峰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付出,无数次极致的努力。
看着老陈留了三个多月的长发,蓦然觉得如果一定要说老陈像张飞,那一定是那个会穿针的张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