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林莺八年,她对法佬汇的支持一如既往。但因为我俩都是典型的“女战士”,忙起来没完没了,一直也没机会深入交流。所以我对这次专访格外期待,全程两个多小时的访谈我仍意犹未尽,林莺的睿智也令我心生敬佩。我已经迫不及待要向大家分享这位法律女超人林莺的故事了。
昆仑山、可可西里、青海湖……
以上每一个名字单拎出来,都有话不尽的传说、故事。所以青海是有种神秘的美,像是蒙着面纱的姑娘,吸引无数人一睹芳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林莺就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青海姑娘。
1998年,林莺以全省前十名的成绩考上北京对外经贸大学,从青海来到北京读国际贸易。
青海相距北京甚远,每次假期,林莺都要往返乘坐64个小时火车。
晕车的人暂且不提,普通人怕也忍受不了这样的舟车劳顿。
我问林莺:“会不会太辛苦?”
林莺说:“还行。”
于是我的脑中飘过这样一条等式:还行=32小时*2=64小时=3天两夜=1639公里。
如果你看过《让子弹飞》,一定记得那个一米八几,穿着肚兜从桌子下钻出来的8岁巨童。
此刻我对“还行”的震惊,不亚于姜文对“八岁”的震惊。
但当我得知林莺当时海南的同学,不但要坐很久的火车,还要倒轮船再倒火车时,我突然对林莺口中的“还行”释然了,哪怕这个“还行”是64小时的硬座,甚至抢票困难时64小时的站票。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提到: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当一个人习惯向上调和,而非向下看齐,对韧性的培养多有裨益,对生活的淡然和知足,方能让人安享幸福。
不同于其他嘉宾对走法律之路的笃定,林莺迈进法律之门,颇有几分“神秘”色彩。
当时正值大四。
林莺同往常一样在食堂吃饭。网络曾经有个梗,说我曾经有理想有目标,但我现在是一名大学生,我只知道一天要吃三顿饭。
此时的林莺对未来并没有清晰的规划,只是不断尝试新的领域,并且惯性的按部就班将眼前的事情做到最好。
突然听到邻桌有人说:“我要学法律。”
这句话飘进林莺耳朵后,如同一声炸雷。前十几年的浑浑噩噩被炸成灰土,烟尘散尽,展现在林莺面前的是一条清晰笔直的宽阔大道——学法律!
林莺说:“这句话当时真是醍醐灌顶,我顿时意识到这就是我想要的。这种感觉很神奇,就像很多年前埋下的种子,突然经过浇水后从土里枝繁叶茂的长了出来。”
找到自己的兴趣之后,林莺找了很多关于法律的书来看,还跟着法律系的学生上了近两个学期的课。这更加深了林莺对走法律之路的笃定。
相比之前学经济,林莺觉得很多时候经济学的理念像是空中楼阁,唯独法学跟所有其他学科不同,它必须跟社会实践相结合,以解决一个一个真实发生的问题为目标。同时又富有逻辑之美,有理论层面的高度,令人痴迷。
为了更深入系统的学习法律,林莺读了法学研究生。
当时对外经贸大学主要教授英美法,林莺在学习时,对英美法和大陆法的体系流程的不同,有了深入的认知。
一个偏向逻辑上的完美无瑕,一个则擅长于具体的案例,主张适用性。二者不分高下但各有魅力。
2004年,研二的林莺在朋友的介绍下,通过层层面试去到金杜律师事务所实习。
在当时,金杜已经是全国最好的律师事务所,想获得金杜的实习机会,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层层面试”就能实现。一个律所想做到业界头部,本质上离不开两点,一是人才,二是先进的管理制度,所以金杜对人才的筛选一定是极其严苛的。
专访进行到这里,我发现林莺的一个特点,她是个特别谦虚的人,又或者说她是一个好汉不提当年勇的人。
她对长途舟车劳顿的评价是“还行”,对能进全国最好的律所实习,也只用了“经过面试”四个字。
律师的辛苦是业界公认的,在金杜做律师更不用提。
林莺在金杜实习时,并没有因为实习生的身份得到特殊照顾,实际工作跟正式律师相差不大。好在林莺有充足的心理准备,自身的适应能力也极强。
在经过一年的实习期后,林莺顺利转正,留在金杜成为一名正式律师。
林莺的转正,宣告又一名法律界的女超人诞生。
无所谓加班、熬夜,让工作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自己是很佩服女律师的,其中的辛苦只有经历过才会懂。
但林莺很感激在金杜的这段时光,虽然很累,但成长得很快,自己受益良多。
在当时金杜有老带新的文化,老同事会手把手的教你怎么改文件、如何跟客户谈判、如何跟客户沟通、如何领会客户背后的需求。林莺在老律师的教导下将学校学到的理论充分实践,再从实践中学到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
但相比自己,可能林莺的先生更加感激金杜。
因为工作强度很大,林莺经常很晚才下班。
林莺的先生当时还在学校读博士,时间比较充裕,经常晚上去接林莺下班。
他经常半夜十二点给林莺打电话,问她是不是快下班了。
等跑到律所楼下,林莺又经常熬到凌晨两三点。
没有抱怨,没有厌倦。每当凌晨的夜色笼罩整个城市,林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律所大楼,总能在黑夜里看到那个微笑着守护她的身影。
日子久了,林莺终于被打动,接受并享受着这份爱的滋润。
说到这林莺狡黠的笑了笑,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当时林莺还没跟先生在一起的时候,有一次自己去相亲,还没聊几句就被领导叫回律所加班,法律圈外的人自然不理解这样的加班文化,还以为林莺没看上自己,借故离开。这次相亲也就此告吹,才有了林莺跟她先生后来的故事。
林莺是我见过少有的,在很年轻的时期就很有想法,并且执行力超强的人之一。
尽管一出道就在很牛的律所工作,但林莺没有安于现状,她认为律师这个行业很特别,你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同时还是管理者。无论在哪个律所,都要经营自己的团队。另外,自己在金杜一直做的资本市场上市方面的业务,一个上市项目做完接着做另一个项目,像条流水线一样的运转,没办法深入与客户交流,更没机会接触到业务上下游的完整链条。
因此2008年,在羽翼渐渐丰满后,林莺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自己组建了团队,开始了自负盈亏的日子。最初团队加入了建元律所,但很快该所被合并进了大成律师事务所,因此林莺以及自己的小团队一并加入了大成。
聊到这里林莺对我说:“找一个对的合作伙伴真的很重要!”
最初离开金杜经营自己的团队,意味着林莺要放弃自带光环的大平台,以及大平台带给自己的资源,更直接的是经济收入上的直线下降。但当时林莺的合作伙伴对大家理念的坚定,以及对各自能力的认可,帮助团队在每每遇到低谷时,披荆斩棘,断浪而行。
林莺的想法还体现在她对专业的布局以及坚持上面,因为自己擅长资本市场,所以林莺以资本市场为中心,向上下游业务做延伸。下游诸如企业投融资、服务创业公司等业务;横向则涉猎发债、并购等业务,形成一整条完善的业务链。
即便在当时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林莺也没有只顾着眼前温饱,在选择客户时,一些即便能够带来短期收益,但专业不匹配,无法延伸新业务、新客户的案子,林莺也会咬牙放弃。这种坚持与笃定在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中是少有的,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林莺能做很多人不敢做的事情,并一步步发展到今天。
老实说大成的自由度还是蛮高的,有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意思,林莺和团队在大成也得以大施拳脚。
如果说金杜给林莺的法律之路夯实了基础,那在大成的几年,则是林莺反复淬炼的阶段。
由于还不错的专业布局,林莺接触了大量的初创企业,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法律问题,另一方面对创业公司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2011年,在猎头的牵线下,林莺离开大成加入创新工场,直到今天,一干就是11年。
11年,放在职业生涯的维度不可谓短,能让林莺激情饱满的做到现在,相信创新工场有它独特的魅力。
因为林莺,我对创新工场这家企业也充满好奇,所以我刻意在林莺没来之前,先在公司参观了一番。
一圈看下来,这家公司给我的感觉是清爽、活力、富有科技感。像是个干净阳光的小伙子,有肌肉,有热情,有美好且无限未知的未来。
后来林莺又带我参观了一番,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厅左侧的墙壁上,投影着所有创新工场投资以及孵化的企业,其中不乏知乎、水滴、摩拜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而在这些企业的外面,象征着创新工场的卡通小飞机正一圈圈的绕着他们飞行,画面很有爱。
谈及接触创新工场的初始,林莺说这里汇聚着一批有梦想有激情的年轻人。在与创始人李开复聊天中,你能真切感受到他并非是那种世俗的商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帮助创业者,为他们赋能,从而改善整个中国的创业生态。这种质朴且利他的发心很打动人。
在创新工场出现以前,中国的创业者比现在要困难的多,当时没有太多的机构会扶持一个前途未卜的创业公司,天使投资也多局限于个人行为。所以当时林莺在参加很多行业峰会时,大家都不理解作为一个机构做天使投资这件事,行业的惯例是作为投资人应该是一名神枪手,我投资一家一应俱全的企业,只管给他一笔钱然后等着他长大然后卖掉即可。
但创新工场更多的是帮助这些创业者从零到一,帮助他们实现梦想。这种帮助是事无巨细的,从法律合规,到制定战略,技术指导,甚至帮助他们招聘人才,创新工场都愿意为创业者们赋能。
所以加入创新工场最初,所有项目的公章和文档都在林莺这里,所有项目涉及到的合同也都必须经过林莺的审核把关。创新工场负责为创业者们扫清所有疑难,创业者只需要轻装上阵,做自己最擅长,也最热爱的增长业务。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创业者的不断成熟,创新工场的投后服务也在不断“迭代”,现在林莺已经不用帮项目公司事无巨细地管到如此程度,而可以花更多时间在难点、要点和可规模化的服务上了。
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对于创业者而言,绝大部分项目都不是含着金钥匙出身。他们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甚至没有规划,对未来也没有预期,有的只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以及永不认输的热情。
但真正需要帮助的,就是这批创业者。更多创新的产品和颠覆性的理念,也都出自他们。
林莺说自己曾接触过一名连续创业者,用一家公司做了一个项目。项目失败后拉着股东们签了一份协议然后开启了第二次创业。二次创业又找了一批新的人签了一份合同,失败后又如法炮制,开始了三次创业。但他在工商登记的还是最初一批人的名字。
后来在创新工场投资他时,连工商登记的这批人都找不到了,从这里你就不难看出十年前大家在做项目时,除了项目本身,对一家企业运转所涉及的繁复流程、制度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在这种市场背景下,法务的工作也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企业法务,为了公司利益法务要尽自己所能促进交易,或者说协助团队完成交易。但在另一方面,促进交易的同时还要守住底线,这一收一放之间需要极好的平衡能力。
因此,林莺需要把所有项目所涉及的风险进行分类,能规避的自然要规避,无法规避的就要想办法如何减少风险。当然涉及到红线的是绝对不能触碰。
在我看来,林莺的工作阵线很长,从一家企业搭建到发展到上市甚至后续的帮助,这是一条很长的业务链,绝大多数律师是无法胜任的,而林莺从大学到后来律所做过的事情,积累到的知识,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像是为目前正做的事情所做的量身定制的准备。
目前创新工场旗下有将近400多家公司,我还挺好奇林莺团队是怎样的规模配置。
通过了解得知,最初加入创新工场时,法务团队只有两人,后来有的律师是林莺从实习生阶段手把手带出来的,有的是通过招聘而来。
兵不在多,而贵在精。这是林莺的管理理念,为了团队成员不断成长以适应业务及市场的需要。林莺会在每周抽出两个小时开周会。
林莺的周会很有意思,前二十分钟大家一起吃午餐,顺便聊点天南海北的八卦,饭毕利用一个小时复盘手头的项目,最后半小时的时间大家进行分享。
分享板块是林莺在工作实践中琢磨出来的小妙招,每周会有一名团队成员为大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以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可以是最近的研究或实践成果,也可以是最近的专业热点,大家依次轮流,实习生也不例外。
这个习惯林莺坚持了十多年,好处颇多。一方面因为要准备培训内容,能够倒逼大家不断学习。另一方面当众分享不但练胆,还练口才。
这样良性的坚持还有很多,林莺还会要求实习生在职期间编辑实习生攻略,新的实习生在上一届实习生的基础上进行编辑,传承往复。
到现在,再有实习生进来,只要学习过实习生攻略,和看法务同事录制的实习生培训视频,就相当于多了一位能手把手指导工作的老师,又像得到一本法务日常工作秘籍,做起事来顺风顺水。
从律师转到法务,看似要轻松不少,但林莺还是保留着“战士”的战斗力和体能精力。
林莺说:“很多法律问题想要解决,其实除了要求你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考验你的耐性和精力,有时候比的就是看谁熬的住。
之前林莺谈一个项目谈到凌晨三点,对方采用了车轮战,林莺像钉在椅子上,坚持到底,最后仍取得了相对满意的结果。
我说看来当律师时那段熬夜加班的经历很有用,对你帮助蛮大呀。
林莺笑着说:“现在精力确实不如以前了,一场战斗结束得修养好几天。但业务需求来了,也不能掉链子,所以平时就要加强锻炼还得有调整精力的小技巧。”
聊到为什么在一家公司工作十几年,没有厌倦反而越做越有成就感,林莺跟我讲了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米未传媒创始人马东。林莺心目中的马东是个既有文艺范又非常善于经营,非常全面的创业者,在很早阶段创新工场就投资了他。有次马东找到林莺,就公司发展过程中涉及的重要事项进行了咨询,两人深入交谈了很长时间。
话毕,马东的一句话让林莺觉得很感动,马东说:“今天跟你聊完,我迟迟无法做决定的事情,现在有了答案。”
马东在跟林莺发生这番谈话时,米未传媒已经颇具规模,马东也早成长为一位出色的CEO。自己仍然能通过专业能力为这样头部的企业家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做决策,让林莺很有成就感。
第二个故事则是林莺帮助一家创业公司老板手下的年轻员工洽谈一份与供应商的合同,同行过程中,林莺就觉得其逻辑清晰,眼光格局都不错。几年后,创新工场投资了一个新项目,见面谈判时,林莺发现这家公司的老板就是当初自己帮着谈判的那个年轻员工。
这种帮助一颗颗种子慢慢长大变成一棵树,然后这棵树再结出新的种子,新的种子再长成大树,逐渐构成一个很好的生态,是件很美妙的事情。
除了是位优秀的法律人,林莺还有另外一层母亲的身份,我特别好奇她是如何在工作不断取得成绩还能平衡好家庭的。
林莺的方法也很有趣,简单中蕴含着通透的智慧。
林莺认为平衡的关键是减少需求、减少欲望、减少要求。因此她不会花费精力去干涉家人的发展轨迹,每个生命体的存在,都有权利得到自由且充分的舒展,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都应该保持尊重,支持对方的梦想,宽容对方的不足,分担和分享生活,这就是家庭的价值啊。
专访最后,我按照惯例让林莺分享一下她最受益的工作方法论,林莺思考了许久,对我说:“静水流深,其实不需要多么宏伟的目标,只要把自己当下的事情扎扎实实的做到最好,天长日久小溪流也能变成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