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五十五岁再出发,至少再干二十年丨郡主的客厅 第二十期

我跟刘卫东是多年的微信朋友,但一直没见过面也没交流过。直到今年他想在法佬汇的大律师群给自己的律所发招聘信息,问我说需不需要在群里发红包呀?我开玩笑地说,当然要呀。这就是我们第一次聊天。他很诚恳地邀请我去他的律所坐坐。去之前我百度了一下他,还问了几位熟悉的大PAR,大家笑我这么牛的大律师我竟然浑然不知。

端午节过后,我去冠衡所位于望京的中国锦办公室拜访刘主任,两千多平米的办公室装修一新并且非常有格调,40层的高度视野开阔,但是几乎却是空着的。这么好的地段和装修为什么没人呢?这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便邀请他一定要来郡主的客厅讲讲他的故事。

采访刘主任之前我也做了一点点功课,《中国律师》和《律政方圆》等法律界的官方媒体曾几次采访刘主任,得知他为业界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牛人的非凡故事特别多,对于其他媒体已经报道过的故事本文不再重复。我故意不聊他所做过的公益和为律协做过的工作,只想知道刑辩顶级大PAR是如何炼成的。

 

 

刘卫东对刑辩的热爱是近乎痴迷的,这是令我对他肃然起敬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法律圈外,人们的朴素情感导致大部分人不理解,刑辩律师为什么要为被告人,为犯罪嫌疑人辩护。这不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无道,助纣为虐吗?

但其实刑辩律师的伟大及重要性正在此处,公检法三家虽各自独立,但均在体制机关内,思路与挂碍因此常常相同。所谓犯罪嫌疑人,在国家权力机关面前如汪洋上一叶孤舟,纵有冤情,也难免处于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绝望处境。

真正的刑辩律师,他们秉持着胸中的正义,以专业为剑,以职业操守为盾,于被告人与司法机关之间,建立起一道防止冤假错案产生的高墙。

因此,刑辩律师的数量和他们的专业性以及刑辩律师在社会是否受到应有的尊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法治环境的优劣。

 

 

刘卫东是四川人,从小生长在乐山。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卫东继承了四川人久居闭塞之地,但乐观坚韧的开拓精神,想来这也是他能一直热爱并坚持做刑辩律师的性格原因。

刘卫东自小生活在典型的书香门第,母亲是老师,父亲是校长,对他的要求虽然宽容,但自身勤奋聪明,他的学习之路就是一部活脱脱的学霸史。

80年代有句口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熏陶下,高中分文理科时,老师看中了他年年全校第一的成绩,结合当时的主流就业方向与社会认可度,建议刘卫东学了理科。

分科之后刘卫东才发现,自己的物理学科其实是相对薄弱的。而且这种薄弱像是刻在人体内与生俱来的基因一样,尽管刘卫东仍旧聪慧,刻苦,但天花板就在那里。

刘卫东鬼使神差地被调剂志愿,当然也是一所国家首批的211重点大学录取,学习当时最热门的管理专业。进校时,迎新标语是“欢迎你,未来的厂长、经理和党委书记。”当时,刘卫东并没有对法律表现出明显的兴趣。

但似乎正因如此,刘卫东与法律以及与刑辩的关系,就像一坛经年美酒,入口清冽,后劲浓郁。

 

 

直到大学毕业后,刘卫东被分配到北京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任职。当时不少人都享受这份工作给自己带来的社会地位,而刘卫东却被其中质量检验仲裁业务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深深吸引。

一方面是业务需要,另一面是兴趣使然,刘卫东在跟领导沟通后,获得组织支持利用在职的空闲时间报班学习法律。

一个人找到自己的兴趣,就像打通任督二脉,进步飞快。

1993年,刘卫东在职法律学习还没结束时,就一举考过了律师资格考试,并利用空闲时间在北京第一律师事务所做兼职律师。

由于该律所以刑辩见长,刘卫东在兼职期间得以有了上庭的机会,并协助办理了一些重案要案。法庭之上,刑辩律师据理力争的勇气、随机应变的专业素养、不计得失的敬业形象在青年刘卫东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这样兼职了不到一年,刘卫东觉得做律师才是自己的未来,于是放弃了令人艳羡的“铁饭碗”辞职进了另一家律所做全职律师。

刘卫东的法律之路,简单但深耕一隅,有点从一而终的坚持与笃定。除了早期做了一段“万金油”律师之外,尤其是在北大取得法律硕士学位后,在指导老师陈兴良教授的影响下,刘卫东潜心钻研刑辩之道。

做了三年全职律师后,刘卫东就开始筹划自己创办律所,但这是后话,在此之前,我想聊聊他做过的一些有意义的案子。

 

 

刑辩是极其考验律师能力的一项工作,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是既定事实,司法机关也掌握了充分详实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想悉数还原案件真相,从蛛丝马迹里找到合乎法理之内,能够为委托人争取到有利条件的情况,完全靠的是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近乎苛刻的认真负责的敬业态度。

在刘卫东代理的一起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中,他曾在近千本卷宗材料里找出了一页书证能够为被告人争取到有利条件。在过去的案件侦查中,这张小纸片淹没在了大量的材料里,被有关人员忽略了。

诸如此类刘卫东极度认真负责的例子不胜枚举,也正是因此,在刑辩领域才有了刘卫东拿不下的案子,其他人估计做起来也吃力的口碑。

当时在东北某市有一起案件,嫌疑人是一家小贷公司的老板。他的母亲反映,自己儿子被看守所带走后,突然音讯全无,人间蒸发。自己去看守所找人,有关人员因某些原因不肯向她透露儿子的去向。当地律师介入后,询问了办案警察,警察只透露了她儿子目前涉黑涉恶,但具体去向由于保密原因无法告知。

儿子凭空“消失”,还具有涉黑涉恶的嫌疑,母亲着急了,四处打听下得到消息,儿子被带到了某山庄办案基地,但线索到这里也断掉了,没有人知道办案基地在哪。

几经辗转后,案子到了刘卫东的手里。

在讲清了事件的严重性后,通过整体分析,刘卫东认定嫌疑人虽有违法行为,但并没有达到涉黑涉恶的严重程度。而在侦查阶段,嫌疑人在看守所凭空消失,连见自己律师的机会都没有,是违反办案程序的。

于是,刘卫东向检察院反映要维护律师的会见权,请把嫌疑人送回看守所。在刘卫东一趟趟的反映下,委托人得以回到看守所与刘卫东见面。

第一次见面,刘卫东就发现了委托人身上的伤痕,明显是新伤,询问得知,警方在审讯过程中,确实有偏激的刑讯逼供行为。

因此,刘卫东再次向当地检察院写材料反映,检察院介入后,确定了警方在办案时不符合正常司法程序的问题,于是排除了之前警方提供的犯罪证据,最终,刘卫东的委托人被指控的六项罪名,只有两项成立,并在一审判决后,很快恢复了自由,基本上是“实报实销”。

在讲述过程中,刘卫东不经意间聊到一个细节,让我觉得他做刑辩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不仅仅是出于热爱,更多的是他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代理案件过程中,从最初的侦查阶段,到审查起诉,再到最后的审判阶段,刘卫东都坚持亲力亲为,他代理的案件平均每个案件会见当事人十几次,成百上千的案卷也会自己亲自一页页翻阅,确保在法庭上公诉人提到的任何一个点,自己都能知道是在案卷的哪一部分,这也是刘卫东在法庭上能够随机应变,对答如流的原因。

聊到这里刘卫东的助理补充说:“老师有保留纸质卷宗的习惯,即便一二十年前办过的案子,至今仍旧找得到当时的卷宗。所以律所办公室,甚至老师家的地下室,现在都密密麻麻摆满了卷宗。”

 

 

还有一起二十年前某上市公司高管的案子,委托人被指控挪用公款5500万,贪污受贿1500万,这笔钱无论放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笔足以判重刑的天文数字。

刘卫东在对案情进行分析后,认为首先5500万不是挪用公款,而是挪用资金,虽然就差两个字,但在行为上和司法解释上都相差甚远。挪用公款本身没有死罪,挪用资金的最高量刑更在十年以内。其次,贪污的1500万因为委托人名下有许多公司,中间有投资行为,涉及到主体身份等法律问题,再加上委托人有投案自首的行为,且大部分赃款已补缴,所以刘卫东在第一次会见委托人时,就初步分析,虽然犯罪是客观事实,但应该不会有极端情况发生。

刘卫东这里指的极端情况,自然就是嫌疑人罪不至死,听到这句话,嫌疑人顿时泪流满面。

当然这不排除之前有律师为了一己私念故意夸大情况吓唬过当事人,但刘卫东觉得,尽管按照规定律师不能向当事人有任何承诺行为,但基于自己的专业能力对案件有基本的预判是特别重要的,也是让当事人有合理预期,毕竟人家委托了律师希望知晓。承诺和合理预判之间的分寸,只有刘卫东这样的大律师才能够拿捏得当。

找到案件的关键点,接下来其实就是认真负责地办理。刘卫东一趟一趟会见嫌疑人,一页一页翻阅案卷,写万字长文的辩护词,当然更是亲自上庭据理力争。最终,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化体现,真正的正义得到维护,被告人从轻判处四年有期徒刑。

我在想,如果没有刘卫东,这个上市公司的高管会面临怎样的结果。正因为有刘卫东这样负责任的刑辩律师,敢于跟被告人站在一起,面对强大的司法机关,才降低了冤假错案出现的几率。

聊到下件案子,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都知道刑辩律师出于职业的特殊性,很少有回头客。但这种惯例,竟然让刘卫东给打破了。

在当年轰动一时的远华走私案中,刘卫东先为一位犯罪嫌疑人辩护。接手后距离开庭只有几天时间,刘卫东通宵阅卷,又用了一天一夜写了一万多字的法律意见书。尽管因为时间过于仓促,案件最后没有取得好结果,但这个当事人对刘卫东的工作很满意并告诉了同监舍的其他人。一位同监舍的另案处理的犯罪嫌疑人被刘卫东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所打动,于是告诉家里人一定要聘请刘卫东做自己的代理律师。

第一个找刘卫东的远华案委托人是船运公司的经理,而这个同监舍的“回头客”则是当时边防支队的参谋长。这次刘卫东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在经过十几趟的会见与充分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原本当事人预计被判无期徒刑,但在刘卫东的据理力争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降低了刑期,最终被判了十五年。

刘卫东代理过的案子覆盖范围极广,上到省部级干部,下到普通农民,他都本着尊重生命的原则全力以赴。

在最近一起法律援助案件中,再次体现了刘卫东对生命的敬畏,对司法的尊重,对刑辩律师职业的认真态度。

这是一起农村邻里情感纠纷引发的命案,被告人打人致死是客观事实,法院一审二审均判处被告人死刑。案子被指派给了刘卫东,他一页页查阅所有案卷后分析认为,本案仍有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可能。

“虽然杀了人,但是谁提出杀人的客观事实并没有查清。法院认定是被告人提出的,但从证据中分析,完全不排除是案件之外的死者老婆提出的杀人。这里面存在很多疑点和争议,所以对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是有辩护空间的。”

“另外还有一点,法院判处的赔偿金被告人拿不出来,无法取得被害人家属的谅解。被害人家属如果申请不到司法救助基金的话,律所愿意代为支付该赔偿款,以取得被害人家属的谅解。如果上述意见均被最高院采纳,不判处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是完全可能的。”

听到这里我很受震撼,这本身就是个司法援助的案子,刘律师代理这个案子几乎没钱还要往里搭上大量的时间和差旅等费用。哪有律师代理案子不但不赚钱还往里面搭钱的,这还真是头回遇见。

刘卫东说:“敬畏法理,尊重生命,我觉得是每个刑辩律师都应该努力做到的事情。”

 

 

 

刘卫东接受采访时,同行的还有助理张俏睿律师。小张身上透着一股飒爽的英气,每到刘卫东停下来思考时,小张总能很快接上话茬,帮刘卫东回忆起某件事的细枝末节。小张当刘卫东的助理七年时间,是刑诉专业的硕士。她一毕业就来到冠衡律师事务所,在这里完成了从学生到律师的转变,也完成了当母亲的转变,她笑称想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

我很好奇在朝夕相处的助理眼中,刘卫东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又为什么选择了刘卫东的律所。

话如其人,小张的回答也很干脆:“我就是想去一家刑辩做得好的律所。”

原来跟刘卫东一样,虽然是女生,小张也对刑辩有深深的热爱与执念。

“在你眼中,主任是什么样的人?”我问。

小张说了两个词:“聪明、勤奋。”

我说:“不愧是刘卫东的助理,你俩说话都这么高度概括,真是如出一辙。你得聊一些具体的事情大家才能感受到到底啥意思。咱们法律人都很聪明勤奋呀,哪有笨的、懒的呀?哈哈哈哈。”

小张沉思了一会说:“比如处理一些重案要案,尤其是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我们可能心底会有一丝丝怯意。当你真实地面对堆得像小山一样的案卷时,你内心会有一个声音说,你可能搞不定。真要一个人把这些案卷看完,这得看到什么时候呀。”

这些在年轻律师看来是道坎的事情,刘卫东早已习以为常。

为了给年轻律师作榜样,刘卫东经常对大家说:“不就这点东西吗,我一晚上就看完了。”

大家很惊讶,因为人阅读材料的速度是有天花板的,虽说一目十行是刑辩律师的基本功,但也不能一晚上不睡觉的看案卷呀。

结果,刘卫东还真就彻夜不眠,用一晚上的时间就把案卷看完了。

而且不止步于看完,刘卫东是真正做到了逐页阅读,并对其中所有的关键点逐个进行了标注。

第二天,靠着喝咖啡刘卫东依然能保持神采奕奕,小张说这点连我们年轻人都做不到。

除了勤奋认真,真正让大家感到崇拜的是刘卫东的聪明。

但小张口中的聪明,在我看来是极度认真和多年积累的经验所带来的举重若轻。

在法庭上,刘卫东总是思维敏捷,对答如流。不管对方什么时候抛出刁钻的问题,刘卫东总能快速整理好思路,组织起有效的对答。他在法庭上的辩论思路之清楚、证据之充分、思维之敏捷、法律应用之熟练,简直出神入化、有如神助,比律政大片都精彩。

对人宽厚,严于律己是我从小张眼中看到刘卫东的样子。

因为办案经常需要出差,刘卫东的原则是能不在外地过夜就不在外地过夜。有时候凌晨回到北京,只要没有着急的事情,刘卫东都会主动提出让年轻律师们第二天睡醒了再来律所。但他自己,无论刮风下雨,有没有加班熬夜,从来都是第一个来到律所工作的人。

 

 

 

前面我挖了一个小坑,说刘卫东在三年左右的全职律师生涯后就开始自己创办律所,一直到现在。

1997年,出于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年轻人的一股闯劲,刘卫东和两个朋友创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

这是刘卫东创办律所的开端,后来这家律所一分为三,其中一位合伙人另开新所,之前的主任留守基本盘。刘卫东一想,既然如此,干脆也去开家自己的律所。

就这样,2001年6月1日,北京市冠衡律师事务所成立。

 

 

过去这些年,冠衡一直以刑事辩护作为业务主要方向,精益求精,收获了业内及市场的认可,赢得了口碑。

而现在,刘卫东有了新想法——做一家业内认可的,综合性精品律师事务所。

刘卫东作为一名专业律师,已经非常出色,这是业内公认的事实。冠衡律师事务所在刑辩领域也口碑颇高。我其实非常好奇,已经55岁了,已经做到业界贤达,已经是人生赢家,为什么还要在这个年纪、这样一个时间点选择继续折腾,创办一家综合性精品律所呢?

刘卫东的回答真诚且打动人。

过去近30年里,刘卫东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做一名被认可的优秀律师,事实证明他完成得很好。他说现在有能力了,希望对行业的发展和传承做一点贡献,不光做好律师的本行,还想探索出精品综合律所经营的成功之路:因为一家成功的精品综合律所能承载更多年轻律师的梦想,他们是我们国家法律界的未来和希望。

对于这个想法的契机,刘卫东跟我说,因为疫情原因,他的自有写字楼空出来很多。虽然写字楼的地段很好,装修也很大气,租出去只是早晚的问题。但他不准备继续对外出租,而是准备整体作为自己律所的办公大楼。

 

 

刘卫东认为,好的办公环境和开阔的办公场地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律师们的工作效率,最起码能让大家办公的时候保持心情愉悦。而且,写字楼的共享空间将无偿对律师们开放。

所以,这个念头成形其实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刘卫东用近三十年时间做好了方方面面的准备,想要看看自己在做律所方面的天花板。第二,通过自己这些年的积累,反哺律师行业,帮助年轻律师成长,为更多律师提供学习空间和办公场景。

我被刘卫东的发心所感动。在提携年轻律师方面,刘卫东的助理在最初跟着他工作时,就被带着接触各种重案要案,从中学习成长,现在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在物质层面,刘卫东并不计较,许多年来一直将赚钱的机会留给大家,把风险留给自己。

关于对律所转型后的期待,刘卫东说:“早在七八年以前,我就被全国律协评为全国优秀律师,我相信通过努力在未来3-5年里,做出一家全国优秀律所还是有很大可能的。”

 

 

以我对刘卫东的观察,他不会做过于乐观的判断,相信他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规划。

专访最后,我饶有兴趣地问他什么时候打算退休。

刘卫东说:“再干二十年吧!”

前有三十年,再干二十年,把自己的一生扑在法律事业上,我想,这就是对热爱最好的证明!